播音主持校友回忆录
2019级播音与主持艺术 谭莹
伴随“师傅,去太原南站”的话音落下,那些有关文华街125号的记忆好似沙尘袭来,凝固的空气腐蚀着那里的人和物,把记忆中的德馨公寓、矮楼、道路全部沙化。我们泪流满面,步步回头……
一、去海拔更高的塬上
离开重庆,来到山西。当南国的孩子第一次跨越秦岭,俯身望去,看到的是累累乌金,炉火不熄,是巍巍太行,茫茫吕梁,是黄土高原上沟壑纵横的伤,是老陈醋香酸绵长,是刀削面越嚼越香,更是汾酒熏红了姑娘脸庞……那些2000m上空的俯望勾勒了我最初的“山传记忆”。
打我踏入山传南门的那一天起,我和无数同学一道,嫌弃过食堂的饭菜难以下咽,感叹过山传如此之大却放不下一张能伸直腿的床,也打趣过这四年仿佛在上演着一场《变形记》……但每每在互联网上看到属于我们自己的山传新形象,听到那些向五湖四海播报的山传声音,看到那一段段正在发生的山传故事时,我们依旧在内心暗喜:我骄傲!我是山传人!大概这便是:母校就是我们一天可以骂它八百回,但绝不允许别人她说一句不好。就像某堂课上,我的老师们讲的那样:“这是一所年轻的学校。短短几年,发展却如此迅猛,这其中定会有需要克服、解决的难题。所以我们面临的困难都是暂时且必然的,但只要我们愿意,只要我们为之努力,山传绝不会辜负任何一个坚定选择她的人,山传会越来越好,山传人亦是如此。”
所以,每一个山传人都在内心暗自下定决心:我们愿意成为山传的骄傲。我也在与山传的相处中慢慢地走出了低迷的阴影区,开始回归课堂,探索并挖掘自己的兴趣所在,让自己奔赴不同的舞台。
最终,在山传这座象牙塔里,我获益颇丰。









二、去看看更蓝的大海
山的那边是海吗?我一遍一遍问自己。直到2021年末的海峡两岸主持人大赛落下帷幕,我才看到了山那边的海,看到了路的尽头是光。
2021年的最后两分钟,我乘坐的航班起飞了。驶出福建的边际线,我的眼泪无声地断线。我好像看到了那天在颁奖台上老师们拉着我的手说:“谭莹你值得。”
那天比赛的最后一个项目是限时90秒的即兴演讲,我抽到的题目是“舒适圈”。那时的我从未参加过任何一场比赛,带有“火锅味儿”的普通话使得我极度自卑,我害怕当众讲话,更害怕镜头咔嚓的闪光。而那次的我突然变得异常兴奋,我深呼吸,拿起话筒讲述了一个女孩儿克服重重障碍跳出舒适圈的故事。指针归零的瞬间,掌声、议论声在我脑海里疯狂跳动着,嘈杂无比。我深深鞠一躬,既为台下的观众,又为勇敢的我。
最后,我凭借山西省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在母校山传的赞助下飞去了福建参加全国总决赛。在那里见到了又美又飒的徐俐老师,结识了五湖四海的小伙伴们,感受到了有声语言的饕餮盛宴……
第一次看到海的那刻,我听到微风不小心掉到水里,声音清脆。就好像帮我把按捺不住的心,多跳动了几天。离别“海峡两岸”的那天,我听到微风不小心掉到地上,往复绵长,像帮我把所有不舍和留恋,都找了个借口……



三、去注视无尽的远方
朔风起,万物藏,新闻人步履不停。时钟走到2020年10月14日,那是改变我一生的课堂。
记忆中的那天,刘嵘老师站在三尺讲堂,透窗的阳光洒向他微微泛白的头发。一个年过半百的学者讲起他热爱的新闻,眼里仍不停闪烁着光。后来,在他的耐心教导下,“无尽的远方,无穷的人们”这句话在我心中有了具体的模样。
他说:“新闻不是假、大、空,新闻人一定要跑现场。”这句话时时在我耳边回响,那四年里,哪怕病毒将我囿于校园与课堂,但那颗想要抵达新闻现场的心未曾改变。从军训期间抢不上的热饭菜、宿舍楼里迟到的自来水、再到付费吹风机引发的热议,从现场到文本,消息到通讯,叙述到评论,让我窥寻了新闻工作的全部意义。他让我明白:“作为未来的新闻工作者,我们眼睛里除了平视或仰视,更应该经常俯视。俯视疾苦和病痛,俯视角落和夹缝。我们眼中看到的,除了繁花盛景,还应该有世间冷暖;我们应该拥有的,除了海纳百川的眼界胸怀,还应有悲天悯人的新闻灵魂。”
当下,不断更迭的传播生态引来学界业界的集体恐慌,仿佛智能化的当下,媒体人的价值逐渐阙如,甚至一文不值。尽管人与机器互为尺度,但我相信,媒体与媒体人的价值,仍要回到新闻现场去找寻。正如刘嵘老师所言:“新闻人勇于发声,应怀揣公共利益,代言弱势群体,笔下流淌公平正义。”时至今日,我仍愿坚定地说:新闻人,永不过时!
四、去好好告个别吧
2023年4月,距离毕业,只剩两个多月。从2023年研究生考试结束起,琐碎的生活、忙碌的工作让我的心态悄然发生了一些变化。我逐渐开始学着接受“普通人”的角色设定。就好像最后的那场篮球赛我们没有赢,看重的一场考试没有考好,错过了围栏外的四年烟火气……好像那些关于文华街125号的片段都伴随着遗憾的叹气,但我还是忍不住地想起第一堂课里卫锋老师叫我“扎小辫儿的小姑娘”的情景,刘嵘老师皱着眉头改新闻稿的样子,还有自己在篮球赛场上磕碎门牙引得众人哄笑的模样,那些匆匆落下的帷幕,是我至此完结的全部青春。
或许最终我们都会明白:平凡、普通才是常态。但我仍愿拿着母校给我的勇气认真做快乐的“普通人”。
行文至此,感谢母校的教育之恩,给了我追逐薄弱之梦的勇气。
感谢山传老师、朋友们的支持与鼓励,让那些从旷野呼啸而来的心事全部化作成泥。
更感谢自己内心的那股强大力量,它能够在我自甘堕落之时,动之以情地说服,晓之以理地分析,把自己从崩溃、痛苦的边缘拉回,不至于一蹶不振,不至于自取灭亡。
如果九月的主题是万里相逢,那六月的主题是前程似锦。我相信:我们还会再见的。
再见,依然如故。

作者基本信息:谭莹,女,1999.08,重庆市万州区,2019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