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我在华广、山传的四年
2012级播音主持本科2班 柳卓楠
回忆起初入大学的时光,似乎还在昨日,算来却已过10年。那是2012年的9月,我和父母乘坐着半夜的绿皮火车,从运城来到了太原,拉着大包小包的行李,走上五龙口,来到了当时名为华北广电的山传,开启了我终生难忘的四年大学生涯。
我的大学经历了两个校区,我见证了五龙口校区最后的样子,也经历了山传创立之初的盛景,我想,我们是与山传共成长的一批学生。毕业至今已7年,大学时光依旧历历在目。我的大学过得很充实,回想起来过去种种,脸上总是挂着笑意,那段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有过彷徨失落,有过欢喜成长,如今看来,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初入大学,五龙口118号的故事
从太原火车站走出,向右步行几百米,沿着五龙口大街直上,不到两公里,就来到了山传的五龙口校区。如今的校园已经不复当年模样,但对于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我们来说,一草一木都讲述着曾经的故事。

(曾经的五龙口校区内,远方为教学楼)
我的大一时光是在这里度过的。对于播音专业的人来说,大一最印象深刻的事情估计就是早起练声了。早晨7点多钟的操场,常常可以看到两个专业的学生:舞蹈生和播音生,舞蹈生在操场上跑步、踢腿、练功,播音生在操场看台上的小树林里,举着镜子“a o e i u ü”,大声练习声母韵母、绕口令。你常常可以看到一个场景,播音生穿着厚厚的睡衣,提着暖水壶,快步走到操场,练完声直接在食堂打热水回宿舍,没有一点“偶像包袱”。练声时,讲究声音要从一个点“打到”另一个点,我们在看台上练声,对面就是两排男生宿舍,如今回想起来,不知宿舍里的同学们有没有对我们每天的“人工闹钟”厌烦。

(操场一角,看台上方围栏小树林便是播音生练声之处)
早起练声这件事,我坚持了几乎3年,从大一到大三。到现在,我都佩服当时的自己,是怎样的意志支撑我坚持了三年之久。很多人觉得这样有什么意义,当时我也没想那么多,只想着我是学这个专业的,这是基本功,要练好。就如读书一样,一件事的影响也许并不在当下,在读研甚至工作后的很多时期,大学所学技能一直成为我的优势,陪伴我至今。
说起大一,又想起一件趣事。大一的播音生常常要从26个拼音字母开始学起,一字一句地学,怎么把字音读饱满,怎么把词念连贯,怎么读好一句话不吃字。这样的“职业病”也存在于生活中,比如当你走到食堂窗口,你不用看都知道谁是播音生,因为他们会用纯正的播音腔对打饭阿姨说:来一碗鱼香肉丝。字字饱满,宛如新闻播音。如今想来,那样“不说人话”的日子,也是一段有趣的回忆。
搬迁校区,与山传的初相遇
大一结束的时候,我们从太原的五龙口街118号搬到了榆次大学城文华街125号,正式开启了山传时光。其实我们是山传一批特殊的学生,我们是当时山西大学和山西传媒学院合作办学招收的学生,学籍隶属山大,上学都在山传。
刚刚搬到大学城时,真是被当时的“荒凉”震惊了。当时周边搬来的学校不多,夜里大学城周边道路上都没有什么人,大家也不敢出去乱逛。好在隔壁的晋中学院搬来较早一些,所以我们常去“邻居家”逛街。
搬到新校区,一切都是崭新的。记得那时我们刚住进新宿舍,四人一间,上床下桌,还有个巨大的柜子,楼道里就可以接水、洗澡、上厕所,大家都被这样的“配置”惊到了,特别开心。当然还有崭新的食堂、超市、教学楼、风雨操场、文泽湖都让大家兴奋不已。
当然,学业上我们也有了崭新的面貌。当时播音专业和编导专业还合并在一起称为“编播系”,4号教学楼就是编播系所在。大二、大三我们进入了专业课最多的时候,有播音创作课、节目主持课、配音课、出镜报道课、即兴口语课、表演课、电视节目赏析课等等。当时,“大鞋垫”演播厅还没有建好,对于播音专业小伙伴来说,专业学习条件比较简陋,但我们把教室当舞台,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主持课结束在课室内合影留念)
记得当时每周两节的主持课,我们都充满了仪式感,大家早早就开始化装造型,准备上镜衣服。在校园里,你会看到播音班的男生女生穿着各色西装,打扮精致,成群结队走在校园里,那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教室里,我们的舞台很简陋,只有用油布打印的一个背景,没有灯光,没有提词器,大家挨个上去进行主持汇报,每节课都进行录影,根据录像来进行点评。条件虽然简陋,但确是段难忘的日子。

(主持课现场)
再如自选节目评析课,当时老师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独立做一档一个半小时的节目,教室就是我们的舞台,我们可以随意装扮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可以设计各种节目环节、游戏、惊喜,既当主持又当策划、导演。那段时间,我们都特别期待上这堂课,每一次课都仿佛走进了一个新的“世界”。我们班有52个人,每一个人都打造了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舞台,那段日子,我想也会是很多同学心中美好的回忆。

(自选节目评析课现场)
考研与汇演,迷茫又难忘的大四时光
转眼间,我们来到了大四,那是一段充满迷茫但又值得回味的时光。当时的我已经坚定了自己要考研的目标。当时,学校考研的人并不多,图书馆也还没有修缮好,为了给大家更好地学习环境,系里还专门为考研的同学们申请了一间自习室,我记得就在编播楼的三楼一角,是一个能看到落日的教室。
最初,教室里人很多,但慢慢的,越来越少。到后来,教室里常常只有我一个人待着。考研的日子很辛苦,一方面是学习的辛苦,我考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广播电视专业的研究生,比较难,在我之前也没有师哥师姐考过,所以一切都是自己摸索,上网查。另一方面,大四面临人生道路的选择,是考研还是工作,很多人内心其实是摇摆不定的。考研也好,工作也好,没有好坏之分,关键是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不要随波逐流。如果一旦选择了,就坚持下去,不要左右摇摆,顾此失彼。

(自习教室的夕阳)
在忙碌的考研学习中,大四的我们必须完成的一件事就是毕业汇报演出。这是播音专业多年来的传统,既是大四的课程汇报,也是大学四年生涯的一场告别演出。每每回想起我们班的毕业汇演,我总是热泪盈眶。大四时,大家有的考研,有的找工作,但没想到我们班几乎每一个人都倾尽全力在毕业汇演上。“也许这是很多人一生中最后一次站上舞台了。”当时班里的这句话一度让人泪目。为了这台汇报演出,我们每个人都使尽浑身解数,大家组成小组想节目,都想在这个舞台上留下最美的自己。最后,我们真的完成了一场在我看来是当时“无与伦比”的汇报演出,得到了专业老师、师弟师妹、学校领导的好评。大家在舞台上手牵手鞠躬良久,向所有的老师、同学致谢,也向自己的大学告别,那一刻,我看到同学们眼中都闪着泪光。正如我们汇演的主题“留声”一样,我相信12级播本二班也在山传留下了声音。如今10年之后,再敲下这些回忆的文字,我依旧会热泪盈眶。

(12级播音主持本科2版“留声”毕业汇报演出)
记得毕业时,我们班拍了个微电影短片,通过几位同学的演绎,幻想了大家未来的样子,有主持人、空姐、带孩子的妈妈、公司白领、演员、怀才不遇的求职者......没想到,如今真的都一一应验了。毕业时,我们都曾说5年之后再相遇,可谁知世事变迁,由于新冠疫情等各种原因,我们终究没有聚起来,许多同学大学毕业后再也没有相见。我们偶尔会在微信里互相点赞,在虚拟世界里看着彼此的生活。我想即使没有再遇见,许多人也一定想念着彼此。
后来,我考上了北师大的研究生,毕业后入职羊城晚报,成为了一名新闻记者。如今,我已当记者4年有余。上学时,老师常说,工作了你就会意识到上学才是最美的时光,如今看来,确实是。我怀念那段青春的日子,也怀念那时青涩懵懂但又勇敢坚毅的自己。
【校友介绍】
柳卓楠,12级播音主持本科2班校友,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现任羊城晚报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