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主持学院校友回忆录

发布时间:2023-09-18阅读数:


    我和山传的相识,同大多数同学一样,起始于一个寻常的秋季。金色的阳光、金色的银杏叶、金色的文渊湖……也让我对母校的情感中沾染了些许金色的印记。

2011年的初秋,我和家人从山西的最南端城市运城驱车数百公里来到了太原。或许是因为我是家里的第一个大学生,或许是担心当天赶不回来,我们早上走的很急——东边天际线上泛着粉蓝色,阳光还未穿透云层,空气中已侵染了微冷的露珠,在父母的催促和唠叨声里,我正式开启了我的大学之旅。晨光熹微,高速公路上并不热闹,就如同我忐忑而又期待的心情。四个多小时的路途,很快又很慢,我不知道学校的样貌,不知道老师和同学的品性,也不知道在山传我会经历什么样的故事、塑造什么样的我。但无论如何,我来了,我来到了山传。

对了,那个时候,山传还不叫山传,叫华北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简称广干院。还没走进学校的大门,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学校门口那个又长又陡的斜坡,两侧吆喝着的市井商贩、传递出“海的味道”的海鲜市场、人员嘈杂的火车站……不由得想,这条路可真难走啊。不光路难走,还是对身心五官的多重磨砺!但万万没有想到,这条路居然在熙熙攘攘、人声鼎沸中走得那么快。大三那年,我们搬到了榆次大学城,学校也改名了:山西传媒学院。

我在山传的记忆是分成两部分的,一部分在五龙口,一部分在榆次大学城。

五龙口校区留下了太多第一次的记忆。早上在操场台子上面第一次练声,在小院子里的广播站第一次做节目,在图书馆报告厅第一次上舞台展演……那时候的校园环境并不算好,但胜在质朴温馨、怡然自得。同学们总是充满活力,每天都是精彩纷呈,每天都有新的故事发生。周一下午爬到主教学楼的最顶层上形体课,在主教学楼的地下室穿过厚厚的防爆门上专业课,和室友们大晚上趴在窗口看流星。还记得胡黎娜老师给我们教语音基础发声,我们都亲切地叫一声胡妈。当然了,胡老师的严厉也令大家印象深刻,每次上完课总感觉舌头不是舌头、嘴巴不是嘴巴。还有教播音创作的宋常云老师、辅导员赵钦老师、广播站的薛辉老师、即兴口语表达的赵娅君老师、教演播空间处理的宋思霖老师等等太多的老师,在五龙口那个小小的校区,带领我走上主持人这条路。五龙口的老校区记录了我刚上大学的意气风发,记录了我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莽撞,记录了十八岁的我那么多的不懂事,也记录了我迈向主持人这条道路的第一步。

大二没多久,全校上下就进入了紧张的升本评审工作,整整大半年的时间大家都处在“备战”状态。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我见证了从华北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到山西传媒学院的变化。

那天,我们搬校区了。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我跟舍友们找了辆货车,搬走了自己的所有东西,走得着急,却忘记跟生活了两年的老校区好好告个别。本以为再回去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没想到那竟是我最后一次站在老校区的土地上。此后的十年间,我再没找到机会回去逛逛。

新校区,新气象。我们从八人间换成了四人间,宿舍更整洁,教室更明亮,新建广播台的现代化设备,学校平坦宽阔的大道和校门……系领导还会经常跟我们学生一起开座谈会,问大家对学校的发展有没有什么意见,是否存在专业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当时这件小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能看出来学校领导们对于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迫切期望,也能感受到学校对于学生们的尊重和关爱。我始终认为这是山传能够在那几年抓住机会、迅速成长为国内知名传媒类院校的重要内因。

新校区的时光过得就更快了,没多久我们就要毕业了。最后的大学时光让我不止一次地想到父母第一次送我来到山传的那个清晨——忐忑而又期待,与毕业论文斗智斗勇、与导师校园依依惜别、与同学承诺不见不散;期待研究生求学生涯,展望未来工作立业,憧憬更加广阔自由的天地!

毕业后我又去中国传媒大学进修的两年,2017年通过主持人大赛来到了陕西卫视工作,一转眼已经工作六个年头了。六年的时间里,我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走过了欧亚大陆三十多个国家的近百座城市,采访了很多政府官员、商界代表,也走到了田间地头,看脱贫攻坚给老百姓带来的变化,去过很多新闻现场,也有过亲眼见证历史的时刻。虽然四年的青葱岁月早已湮没在人生的旅程中,但“厚德博识,励学躬行”的校训依然在脑中回响,指引着我不断前行。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再一次打开记忆的影册,才发现在山传的四年学习生活都不曾远去,依然历历在目,一直都被我珍藏。我曾无数次梦回山传,她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成为了我对青春回忆的注脚和背景,不断激励着我向更高处飞跃、向更远处求索。

祝愿我的母校山西传媒学院早日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高水平应用型传媒大学,祝您生日快乐,再谱华章!

基本信息:李陆飞,男,1992年5月生,山西运城人,

2011级播音本科2班戏剧影视文学(播音主持方向)专业。现任陕西广播电视台陕西卫视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