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主持学院校友回忆录
2001级电视节目播音与主持 王光宇
伴随着01年中国申奥成功,我们这代人开始了大学时光。编播系01级普播,这是我们的班号,22年过去,一声声“414,414……”公交车售票员的吆喝仍记忆犹新。
清晨的操场四周、食堂门口,尤其是女生宿舍门前,是编播系男生练声的好去处。咿咿呀呀,“扣你起挖”,一通唇舌力度、绕口令和新闻播报练完以后基本上已经能闻到饭菜飘香、看到系主任和专业老师远远地“窥视”你是否认真完成晨练,毕竟过些天的专业小考就是最有效的验证。播音班女生标配都是一个大暖壶,一个保温杯,外加上你也看不懂的在小姐妹们中传阅的图书馆“网红书”,大家一起三三两两有说有笑开始了一天的学习生活。
大学,并没有感觉时光飞逝。
在我们这个年代,市场经济初见成效,生活也没有了父辈的辛劳,周杰伦的《范特西》还在磁带机的卡槽里刺啦刺啦,想重复听一首歌曲,需要“倒带”(不知道现在的孩子们会不会知道这个词儿)。就好像当时穿着鞋套进入一尘不染的航天实验室一般,其实是去“线性编辑机”机房上课,二一带一塞进去,电视屏幕上彩条一挂,电平一响,马上找到了一种高大上的感觉。幻想着某某电视台上某某播音主持的大头像可以“AI换脸”成自己的样子,不禁乐呵出了声,被线编老师高声制止神游之后,思想被拉回现实。老老实实地开始左“打点”右“recording”的熟练操作。
以上的神操作,属于“采编播”一体化的一碟小菜。“正经”营生是开始播音与主持的专业课,我班20余位女士,只有6个“宝贝”男生,所谓天之骄子也不过如此。反正6个男生谁都不好意思不坐最后一排,以免被归为“异类”,融入到花花世界当中。也正因为每个小组被分配的男生总量一般也就1—2个,所以成为了抢手货的可能还是比较大的。毕竟当年的《新闻联播》女女主持的可能性还是没有的,歪瓜裂枣还是相貌堂堂都会被拉到镜头前假模假式配合一番,至于老师点评也往往以女生专业为主,男生偶尔带着调侃一两句也就罢了,因为毕竟1:4的概念,女生练一遍,男生被练四遍,再笨的也该会了。
话说恐怖的地方在播音主持这个专业,痛点并不是长相和声音,毕竟前有崔永元,后有吴宗宪,再不行还有杜海涛等前辈在沙滩等着大家。需要有强大的知识结构做保障、严谨的思维逻辑做支撑,外加上巧舌如簧的幽默和堪称完美的情商,哎呀,不是一般人咋能干这个行业呢!
人生总在摇摆中不断前行。开学半年的“痛定思痛”以后,甚至动画专业的课堂上也出现了播音班的身影,摄像专业的肩扛摄像机也会被播音班的人抢来强制讨教同学开机键在哪里。管它Adobe还是导播台,表演的解放天性还是舞台追光,学吧!播音班的“天之骄子”们。不学咋办?难道还真觉得有副灿烂的笑容就能感动世界?
转眼,大三。
此时同班的男男女女已经再也不是容光焕发的俊男靓女(当然,刚入学时也不全是),有些面容中已经夹杂着对影视行业的深刻领悟,有些早已变成后期机房连续两个通宵过后下一秒蹭一下妆,穿上西服就可以在镜头前侃侃而谈的“剧组打工人”。早年还需要老师们苦口婆心的循循善诱,现在一聊都是可以默默刀口舔伤的战场老兵。只知道:未来,已来,然后便什么都未知了……
当歌声已经转变为《北京欢迎你》时,班上的老同学,已经有的成为了某某新闻主播,某某节目“住持”,有的好像已经有了娃,开始讨论幼儿园在哪上,要不要在保温杯里放枸杞。时光已经无法让我们来得及回头观望,变革的年代早已开始。从传统媒体转向互联网拥抱,从见字发声到开始有了自己的“数字人”替代自己兢兢业业。
此时,我们正当年。
20年时间,我们这代电视人见证了行业的巨变,参与了产业升级的每一个细枝末节。看到的除了自己这一亩三分地,也更多看到了科技的进步,信息的爆炸,意识形态的变迁,还有更重要的“中国崛起”。是啊,祖国强大了,世界变化了,比之前我们在从出生到进入大学校园的那20年,成长速度好像更快了些。如今的我们,除了已经躺平和故去的伙伴,剩下的或多或少有了自己的成绩,甚至成为老师们当年期望我们的样子。而还有更多的,已经不再把当年的专业当成在行业中的立命之本,而是在其他的产业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李笑艾老师微信约稿,让以上的思绪片段型地记录了下来,回想起了年少的样子,虽不轻狂,但依旧多彩。时间的沉淀,给我们留下来的是什么呢?回归传媒,那我们能为传媒带来什么样的推进动力?说起母校,除了星星点点的回忆和对老师的思念感恩,是否还有可能为学校为现在的山传学生做些什么?在此,我在北京,向身边和01级编播系的伙伴们发出邀请,常“回家”看看自己的师长和学弟学妹,能共同为山传、华广、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这么名字丰富且有历史沉淀的母校中新长出的枝叶提供更多的雨露阳光。(像不像《变形金刚》的结尾)
愿母校繁盛、愿老师安康。
王光宇 男 1983.01 山西太原 01级编播系电视节目播音与主持,新觉醒有限公司(HK) CE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