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华校
转眼间,从华校毕业已30余年。从进入学校到离开,这其中的一幕幕,就像电影中的画面一样,一帧帧浮现在脑海中,恍然就在昨天,历久弥新。
天南地北聚一起
1991年,我有幸被华北广播电视学校(现山西传媒学院)录取,对于一个农村孩子来说,就是跳出农门了。初次来到太原,一切东西对于我来说都是新鲜的。出火车站,是宽大的迎泽大街,往右拐,没多远,就来到了黑土巷,听这名字,怪亲切的,很有一种乡土的味道,可是,它就在离太原火车站很近的地方。从名字就能知道,“巷”吗,街道不是很宽,也就最多能两辆汽车并排走。顺着黑土巷往上走,就来到了一片平房区,大路也就断了,只有曲里拐弯的小路了,行走在其间,仿佛置身于国外电影里的贫民区,这里据说是太原铁路局的职工住宅区,看来那时的铁路职工待遇也就那样。出了平房区,右手边就能看到一座灰色的气势恢宏的建筑,下宽上窄,呈半圆形,下边还有高高的台阶,大门口,挂有一块白底黑字的牌子,上面写着”华北广播电视学校“几个大字,这就是华校了。顺着学校往后走,就来到了位于食堂和操场附近的宿舍楼,男女混住,只不过是楼层不一样,对了,没结婚的青年教师也在这里居住,当时就是这个情况。宿舍是三个人一间,每个人一张床,宽大整洁。比起太原理工的八人一个房间来说,简直是天上地下。第一次上课,才知道同学们来自祖国的各地。杨旭国、袁厚斌、周迎新、周玉梅来自黑龙江大庆,陈淼来自湖南长沙,孙东凯、宋尚玲来自西安,邴雪原来自山东淄博,刘文华来自四川遂宁,曹晓红来自山西平遥,元文来自山西朔州,王丽来自山西陵川,李勇来自晋城城区,我来自山西高平,可以说祖国的四面八方,我们班都有。这有赖于学校是广播电影电视部办的,全国招生。班主任温建梅老师,北师大的,也是刚毕业,还没结婚,只比我大两岁,同龄人呀。
下山看电影
那时候,学校有电影欣赏课,但学校还不具备条件放电影的条件,就每周安排同学们到山下的城里去看。下山时,学生们三五成群结对出发,穿过黑土巷,顺着迎泽街来到五一广场附近的银都或中北电影院,有的还会到稍远一点的宽银幕电影院去。在电影院,大家看了众多的国内外名片,收获颇多。同时,还可以小聚一下,打打牙祭。
名师上课
在华校,经常有国内外的知名学者来学校授课,在这其中,令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周传基老师,他给我们上《影视欣赏》和《音乐欣赏》课。周老师身材不高,精神头却十足,腰板挺得很直,头发向后奔,梳得溜光,胡子刮得很净,笔挺的衬衣压在裤子里,双手插在裤兜。他讲课,从来不坐,就是一只站着,口若悬河,滔滔不绝。那时候,录像机还是稀缺产品,周老师一边放录像,一边提出问题,和同学们共同来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案。周老师的声音略带沙哑,语速很快,这可能和他以前是翻译有很大关系。周老师的剪辑和音乐课很有特点,他通过大量的中外电影名片来讲同一个剪辑技巧及声音的应用,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学识之渊博,在他那里,我们大家学到了很多的实用知识,在以后的工作中,都得到了具体的应用,受益匪浅。前几年,听到周老师逝世的消息,心里边还不舒服了一阵子,师恩难忘呀。
藏族班
那时,学校里有藏族班,班里全是来自藏族的学生,他们的年龄都不大,也就是初中刚毕业的样子。他们的普通话发音标准,和人交流没有任何困难。因高原紫外线照射,他们的皮肤稍显黑点,也就是稍微有点,不太明显,有的女孩子皮肤还很白。藏族班的男孩子都喜欢踢足球和打篮球,欧洲杯期间,热爱足球的同学都不约而同来到电视房看电视,当自己喜欢的球员进球时,都会发出高分贝的音响,那时,荷兰三剑客等球员的身影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藏族班的女孩每人都有几套鲜艳的民族服装,我们班的周玉梅、陈淼等同学还从他们那里借来,在校门口留下了青春的靓丽身影。
(91电视摄像班 袁文忠)